
9:00-21:00(免長話費)
1、班級不排名
在加拿大,每一個加拿大人都需要接受12年制的義務教育,目的是使每個人都能通過教育掌握應有的知識,從而能確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人生的方向。
學校在正常授課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所以,所謂的期中、期末考試后的“班級排名”,在加拿大的學校中是沒有出現過的。
2、中學階段沒有“畢業班”概念、
加拿大中學階段一般是7-12年級,在中學階段沒有類似國內的“畢業班”概念,學習較為輕松。學生在課業之余,有充足的時間去和家庭和朋友交流,有著豐富的課余活動,從而發展自身的業余愛好。
3、高中之后的“寬進嚴出”
在加拿大所有學院和大學中,從來都是“寬進嚴出”。
學生們進入大學之后,充分發揮每個人不同的優勢,學生在過去12年制的義務教育中,已經充分掌握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擁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和上進心。
加拿大的學生在這種正常的壓力范圍內,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進步。在大學畢業后進入職場工作時,可以具備更大的競爭力和適應力。
4、靈活的學分制和科系管理
學分制是西方教育體系的特色,加拿大也不例外。
在進到大學的首年,學生按照學分制度進行選課。每個學生的“路線圖”都會不同,盡管他們是在同一個科系里。這一點也為學生能充分發揮自主能力給予了空間。
另外,在科系管理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只要學生符合條件,都可以轉換科系、專業。
5、大學開始沒有固定班級
在加拿大的大學、學院中,學生在選課,修學分上有著充分的靈活性,所以加拿大高等院校教育中,沒有固定的班級。
學校系統的設定每一門課程的規模、上課時間和教室的地點,學生們只要按照時間表去相應的教室聽課。幾乎每一節課都是不同的學生群體,甚至在年級上也有差別,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同修一門課是很普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