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政府為確保企業雇用并栽培新加坡員工的針對性政策三年前推行至今,取得良好成效,這期間本地專才增長人數大幅增加,持就業準證的外籍員工人數則相對萎縮。
人力部長林瑞生昨晚(29日)出席銀行和金融學院(InstituteofBankingandFinance,簡稱IBF)常年晚宴時,透露上述趨勢。
他指出,在2011年至2013年間,就業準證(EmploymentPass)及S準證外籍員工人數的總增長,超越本地專業人士、經理、執行人員以及技師(Professionals,Managers,ExecutivesandTechnicians,PMET)的總增長就業數字。
不過,這個趨勢自2014年公平考量框架實行以來,獲得了全面扭轉。他透露,過去三年,就業準正持有人增加17000個,僅占本地PMET增長總數——105000人的六分之一。
“若以‘S準證’員工增長來計算,外籍PMET員工增加約36000人。這意味著,過去三年,整體PMET就業數量增加141000人,其中就有約四分之三是本地人……比起以前,我相信這對企業及員工來說,是一個較公平與平衡的結果,而且也較具持續性。”
人力部過去五年三度提高就業準證最低薪金要求,以確保它能跟上本地薪金增長步伐,維持外籍勞動隊伍的素質,更好地與本地勞動隊伍互補。
去年,外籍員工申請就業準證的門檻,每月薪資由3300元提升到3600元。
林瑞生指出,目前有約300家公司被列入“公平考量框架”監督名單中。名單是勞資政伙伴為雇用新加坡員工方面不達標的公司而設的,他們在申請就業準證時,將受到當局更嚴厲的審查。
他強調,放眼未來,當局希望進一步改善國人就業前景,包括提供更具價值的就業機會、幫助各階層工友發揮所長,以及照顧低薪員工等弱勢群體的利益。
金融領域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約13%。本地擁有超過1000家為區域或世界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它們共聘請超過19萬人。
林瑞生透露,該領域的PMET員工中,超過八成是新加坡人,在新加坡開設分行的國際銀行中,本地PMET人數高達九成,而國人的工作也更多元及復雜,包括從事高科技金融服務及數據分析等。
銀行和金融學院為讓更多業界人士獲得專業認可,將正式啟用“未來技能”標準框架,把新科技、數據科學、創新方案列入學院標準技能中。
另外,學院也啟用“Learn@IBF”手機應用,讓業界專家利用該平臺分享經驗與心得,以惠及所有金融界人士。
在本地開設的主要銀行承諾,在未來兩年內讓旗下超過3500名員工接受被學院認可的培訓,以幫助這群員工從事數據分析、質量保證以及行銷等具增長潛能的工作。
學院也在昨晚(29日)的晚宴上頒獎表揚卓越并積極推動員工培訓的金融領域伙伴。其中,大華銀行集團首席財務執行員李偉輝獲頒杰出人士獎。他受訪時說:“金融服務領域的整體趨勢在迅速轉變中,業者必須透過持續的再培訓掌握數碼技能,以應付新需求。
如果您對新加坡移民信息感興趣,請繼續關注澳星移民官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提供最新的相關信息。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3-28 14:00
地址:視頻號
時間:2025-05-23 10:00~17:00
地址:廣州澳星出國
時間:2025-05-23 13:30~15:30
地址: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910
時間:2025-05-23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