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美聯航被打乘客么?引起國內輿論一片嘩然的受害者其實并非華裔,而是越南裔美國人。不過,這起事件的發酵倒是充分凸顯亞裔的影響力。在美國,他們的數量已經達到2000萬人,漲幅甚至超過美籍西班牙裔群體。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無論是經濟狀況還是教育水平,亞裔的表現要遠遠高于美國平均水平,絲毫不給少數族裔丟臉。作為直逼主流人群的亞裔美國人有何特點?皮尤研究中心近日發布一份研究報告。
過去十五年,美國亞裔數量增長七成
在美國現有的2000萬亞裔群體,其根系可追溯至亞洲20個國家,從東亞到東南亞和印度一代,文化、語言及歷史都截然不同。從統計數據來看,2000年至2015年間,美國亞裔是增速最快的群體之一,平均數量漲幅達到72%,祖籍不丹、尼泊爾和緬甸的人群數量增長達兩倍以上。相反,日本裔和老撾裔增速放緩。
中國裔、印度裔和菲律賓裔是美國亞裔人口三支柱,分別占總數的24%、20%和19%,超過越南、韓國和日本裔的數量。這也側面反映了移民潮發生的動態結果。
從1965年到現在,亞洲移民潮帶給美國的新增人口占到所有外來移民中的四分之一。今天,59%的美國亞裔出生在海外,成人群體中這一比例甚至達到73%。毫無疑問,亞裔人口的增速決定了他們最終將成為全美最大的移民群體。皮尤研究中心估計,到2055年,亞裔美國人數量將超過西班牙裔,占總移民數量的38%。
當然,亞裔細分程度還是挺高的。不丹裔和尼泊爾裔群體的海外出生率最高,而移民潮發生較早的日本,本土化程度相對較高,海外出生率僅有28%。近幾年剛到美國的新移民則以華裔、印度裔和墨西哥裔為主。
高收入、高學歷是美國亞裔普遍特點
勤勞致富不止是華裔的特點,美國亞裔的整體經濟表現都要高于平均水平。典型美國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數約為53600美元,而亞裔家庭要高出2萬美元,達到73060美元。當然,亞裔多樣性較大,印度裔家庭年收入最高,平均10萬美元,菲律賓裔也達到到8萬美元,相比之下,尼泊爾(4.35萬美元)和緬甸裔(3.6萬美元)家庭收入很低。亞裔貧困率也略低于平均水平,2015年全美貧困率為15.1%,亞裔群體為12.1%。
年齡在25歲以下的亞裔中,有一半以上(51%)的人擁有本科以上學歷,相比之下,同齡美國人中,高學歷者僅占30%左右。印度人在亞裔美國人中受教育水平最高,根據2015年的統計,有72%的人獲得本科學歷或以上學歷。大多數斯里蘭卡(57%),蒙古族(59%)和馬來西亞(60%)裔的年輕人擁有本科以上學歷。但是,柬埔寨人(18%)、老撾人(16%)和不丹(9%)年輕人的本科教育程度還很低。
與傳統偏見不同的是,亞裔美國人對安居樂業這件事沒那么執著。亞裔人口的住房擁有率僅為57%,低于美國63%的平均水平。越南裔(65%)和日本裔(63%)的住房擁有率相對較高。從較長的時間段來看,2000年,亞裔的房屋擁有率為53%,15年里,該比例僅上升了四個百分點。
英文水平和所選擇的居住地區最能體現一個族裔的本土化。但亞裔中的不同分支表現卻不盡相同。可別嫌棄日本和印度裔的口音,他們的英文普及程度很高,84%的日本裔及80%的印度裔的英文水平達到精通程度,另外菲律賓裔中英文普及程度也達到82%。有兩方面原因造成英文能力的差距,除開這些國家自身官方語言的因素,移民到美國的時間也導致語言熟練程度不同。
皮尤研究所得分析反映了美國亞裔的多面性,他們通過奮斗在經濟和教育上都在努力爭取有更好的表現。然而,亞裔多樣性也導致各分支族裔之間的巨大差異。各分支族裔之間的單打獨斗也使得亞裔在美國社會受重視程度仍然有限。被授予過白宮學者的華裔代表黃征宇曾分析過其中的原因,以華裔為例,“中國人勤奮工作、埋頭苦干,但多缺乏領袖特質。在美國,華人很容易按來源地形成諸多小幫派,各派系之間沒有多少往來,這成了集體發展的一種障礙。”如此看來,未來亞裔在美國想要爭取更大影響力不僅得在各行業默默耕耘,還需要精英群體的集體發聲作為強大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