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李嘉誠因為超越常人的先知先覺,總能領先別人發現商機,而被香港社會譽為“超人”。而現在這位先后把握了房地產、能源、零售、互聯網、金融乃至航空領域機遇的耄耋老人,屢屢出手投資歐洲,大有“逃跑”之意,多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幾年來,對于國人來說,聽到李嘉誠拋房已經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因為據統計,近3年以來,李嘉誠共計賣掉了超800億資產,尤其是內地的資產,都是在資金比較容易匯出的時候賣掉的。不在最高點賣,而是最合適的時機賣。
這不,據證券日報最新報道,2017年10月16日:傳前亞洲首富李嘉誠長實集團落實以402億港元,出售“中環中心”75%權益,創出香港歷史以來最高單價商廈成交記錄。
值得一提的是,這筆本該在去年以357億港元就成交的交易被“李超人”“捂了一年”后升值了12.6%。買方是以內地石油系統機構為首的財團。
公開資料顯示,“中環中心”位于香港皇后大道中99號,由長江實業及市建局前身土地發展公司合作發展,于1998年落成,長實持有75%權益。
值得關注的是,有業內人士表示,李嘉誠近年來出讓地產資產動作頻繁,有些是高位套現,有些則是資產配置需求轉讓,相比地產行業的辦公物業資產,李嘉誠似乎更傾向于向其他行業投資,其在英國投資已經超過300億英鎊,控制著英國天然氣近三成市場、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以及約5%的供水市場。
一手繼續加碼歐洲資產收購,一手拋出內地資產和港資,這是李嘉誠近幾年的投資邏輯。
此前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電訊香港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決定將自己持有的和記環球電訊(HGC)以將近145億港元的價格一次賣光。
與此同時,李嘉誠還以414億港元的價格,入手了德國一家老牌能源管理供應公司——ista Luxemburg GmbH(下稱ista)及其附屬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大量拋售內地資產開始,李嘉誠海外收購近147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271億元)。
李嘉誠曾經撤離資產被批“跑路”
2015年,李嘉誠被《人民日報》批評“跑路”,一時鶴唳風聲。
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開始,李嘉誠分別是賣了32億港元的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賣了89億港元的東方匯經中心。
到了2014年,李嘉誠出手頻頻,包括賣了72億港元的北京盈科中心在內,一年套現188億港元。
2016年,除了230億港元的高價出手上海世紀匯廣場項目,李嘉誠甚至將優質資產香港中環中心75%權益以357億港元的高價售予中資機構。
至于拋售的和記環球電訊是以固網通訊為核心,同時也是李嘉誠根植香港電訊市場的核心業務之一,至今保持不錯的經營效率。此次出售,被不少人視為李嘉誠對香港的又一次放棄。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3年套現以來,李嘉誠已經從房地產領域撤出資金超過1000億港元。
根據2017年8月3日發布的長實地產2017年中期業績報告來看,該公司在內地的土地儲備跟去年年底相比進一步下降,由約合1150萬平方米降至約合1060萬平方米,顯示李嘉誠對內地和香港地產已是更加興趣缺缺。
在2017年5月的長實地產股東會上,李嘉誠更是直接坦言,“今年(2017年)物業發展業務仍會出售價值數百億元物業,明年(2018年)也會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在2015年,李嘉誠還曾針對外界關于他從內地撤資的聲音,通過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和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發表聲明。
李嘉誠稱,他并沒有撤資,只是根據經濟形勢,重新配置了國內外的資產;在減少對內地房地產投資的同時,加快了在內地零售業的布局;并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在全球52個國家投資多項業務。
李嘉誠加倉海外30年
在隨后的兩年多時間里,李嘉誠用行動踐行著這份聲明,不斷加碼海外投資。
2015年1月,和記黃埔宣布以10.27億英鎊的價格收購英國鐵路集團Eversholt;8月,李嘉誠將旗下3Italia業務和俄羅斯電信公司VimpelCom旗下業WindGroup進行合并;2015年10月,李嘉誠麾下長江集團的合資公司斥資3.24美元,收購葡萄牙風電企業Iberwind。
2015年3月,李嘉誠還試圖以148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英國第二大電信運營商,但該計劃被歐盟否決,目前仍在談判。若此收購達成,將是李嘉誠海外收購的最大手筆。
僅在2017年截至目前為止,李嘉誠的三宗海外收購涉及資金總額近128億美元,相當于公司今年買地投資的8倍以上。
除了近日收購的ista,還包括以21億美元(約141億元人民幣)買下了加拿大熱水器和空調公司Reliance Home Comfort,以及對澳大利亞電力供應商Duet Group 54億美元(約400億元人民幣)的收購落定。
若Ista收購成功,光是為布局海外能源業務,李嘉誠今年就已花費超過830億港元巨資,而這僅僅還是上市公司必須披露的消息。
當然,李嘉誠的海外投資,并非始于2013年。
1986年,李嘉誠斥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52%的股權。“80年代中東和美國有分歧,石油供應緊張。那時我就想:加拿大有石油,政治環境相當穩定,就趁赫斯基虧蝕的時候把它買過來。”李嘉誠在多年之后回憶說。
一開始,李嘉誠的海外收購布局,基本圈定在能源水電等基礎行業。有評論認為,能源等基礎行業回報少,而且經常受國際價格影響,但從長線看,卻是保有資本的妥當方式。
李嘉誠也曾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透露了他的投資邏輯:“在決定優先(投資)場所時,有幾個標準對我很重要:法制法規、能保證投資的政治穩定性、寬松的生意環境以及良好的稅收結構,這些都是重要特征。”
至今,李氏商業帝國的海外版圖已遍及歐洲、開曼群島、亞洲等國家和地區,但英國還是李嘉誠海外購的主戰場。
到2016年年末,李嘉誠旗下經過重組及多番挪騰的“長和”系就已經是一個完全以海外市場為核心,嚴格地說是一個以歐洲為大本營的跨國集團了。
如果按EBIT(息稅前利潤)算,長和集團的歐洲化程度,嚴格地說是英國化程度就更高。2016年,集團59%的EBIT來自歐洲,英國占到36%,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加起來才15%,不到英國的一半。
李嘉誠為何頻頻投資海外?
1.手上龐大的現金儲備,是李嘉誠頻繁“海外購”的本錢。
李嘉誠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商界最重要的指標是現金流。“要有額外的資金隨時做大行業。”他此前不斷拋售資產,正式為換取大量現金流。
2016年財報顯示,市值超過2000億元的長實地產擁有現金流748.47億港元,占總資產的比重高達26%,而負債率僅僅只有2.7%。
轉型是這兩年地產大佬們繞不開的話題。除了李嘉誠,王健林和潘石屹等地產大佬也頻頻出售手下地產資本。
2017年7月14日,長江實業地產改名“長江實業集團”,去掉了名字中的“地產”二字。“去地產化”意圖明顯。
龐大的資金急需尋找出路,置換成更安全的資產,能源與基礎設施顯然是一個穩妥的選擇。
2,持續地加倉海外市場也確實為李嘉誠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在英國,李嘉誠已累計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到2016年,“長和系”已控制了該國30%的通訊、30%的電網、28%的客運鐵路、25%的天然氣、7%的供水,并因此被稱為“買下了半個英國”。
而早在20來年前,他就曾創下一筆交易(出售Orange)從英國賺到1680億港元的好成績。
除了以英國為重心的歐洲,在加拿大,李嘉誠的投資也不少且同樣收獲甚豐。他在油價低谷時抄底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 Inc)被稱為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投資,為他帶來了數百億的回報。至今,李嘉誠已累計在加拿大投資超過300億加元。
而到了以科技為引領的美國市場,李嘉誠則投資大量的科技公司,包括Facebook、Skype、Siri、AlphaGo的開發者——DeepMind都曾是他碗里的菜。
超人李嘉誠的算盤打得很精。他自己曾說,“我平時對經濟、政治、民生、市場供求、技術演變等一切與自己經營行業有關、或沒有直接關系但具影響的最新、最準確數據及訊息,全部都具備所有詳細數據,加上公司內擁有內行的專家,當機會來臨時我便能迅速作出決定。”
3,海外投資偏愛英國更利于李嘉誠家族財富的傳承和穩定
李嘉誠在布局海外市場,進行海外投資時,歐洲是他非常重視和看好的一塊風水寶地,其中英國更是重中之重讓李超人斥巨資再次開展多個項目。
那么現在問題來了,李超人為啥這么獨寵英國呢?
首先因為英國歷史悠久,而且英國則信譽良好,作為商業文明發源地的英國都注重信譽,比如,1694年英國發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主權性質的國際儲存貨幣,英鎊(之前是黃金,無主權)。之后,直到今天,英鎊依然是國際儲存貨幣,英國注重信譽讓企業家李嘉誠倍感安心!
中國商人最大的痛是什么?別說某個首富榜就是“現世殺”的殺豬榜,14億人中有誰能富得過三代?兩年前,曾有位著名土豪在中國歷史中第一次豪情壯志地喊出,“我要富過四代!”結果,兩個月后他就呵呵了,至今都不知道人在哪里。
然而,我們不說英女王家族的千年歷史,在英國有著五百年歷史的家族并不少見。至于中國商人夢寐以求的富過三代(不到一百年),在英國都TM沒資格叫“家族”!
正所謂,信譽有多長,家族有多長!So,不僅僅是李嘉誠,全世界的頂級富豪在本國賺取天文數字的財富后,誰不想讓自己的家族像英女王一樣延續千年?
大家都知道李嘉誠的兩個兒子,一個受過綁架驚嚇變得自閉,一個桀驁鷹狡卻傲慢不遜,皆缺乏與大陸復雜政界溝通的能力,難以適應大陸紅頂商業的環境,再加上大陸經濟下行的壓力,李嘉誠不得不將投資重心轉向文化上最重商、政策上最穩健的英國(也意味著政治風險最?。?。
暮年的李嘉誠更注重財富的傳承和穩定,這才是他重資英倫的原因。
不過,李嘉誠沒有料到,即便是亞當斯密的祖國,也變得日益激進甚至有點仇富起來。當脫歐帶來的資產拋售風暴席卷而來的時候,商業超人即便身經百戰,面對泛濫的仇富民粹,他又能走向何方?
歐洲大陸的商業環境日趨惡化,法國的“黑夜站立”帶動的大罷工掃蕩全國,意大利的激進政黨“五星運動”抵觸富人,德國的穆斯林難民問題日趨嚴重;即便是美國,民粹政治帶來的商業風險也無法忽視;更不用說嚴重缺乏契約文化和法治精神的俄羅斯、中東與南美了。
企業家是恐懼風險的,它害怕不可預知,遠甚過可見的成本。這決定了企業的經營離不開當地的契約精神和私產尊重。
沒有前者,企業便將面臨無休止的刁難和敲詐;沒有后者,企業的財富將難以躲避政治風暴的吞噬。這也意味了企業必然會逃離那些缺乏契約精神和私產尊重的地方,并向往法治良俗之所。
就像所觀察到的那樣:一個企業家寧可忍受上海、深圳瘋狂的地價成本,也不敢嘗試去東北或者山西等地投資,因為他知道詭變無常的官員遠比可見的地價更加可怕;而任何謹慎明智的投資者都沒有膽量注資俄羅斯或者委內瑞拉這樣的國家,因為他知道當地狡詐的政府和貪婪的暴民,能夠輕易地使他的投資血本無歸。
信譽才是經濟的基礎,連三代都富不過,一切都只是沙灘上的城堡而已。
你敢說你要成了土豪,不考慮后代?
當然了,對于普通人來說,既不能像小土豪一樣跑路美國,更不可能像李嘉誠一樣帶著3000多億跑路英國。不過,沒有關系,依然記住那句話,信譽來源于歷史,無論這個歷史是多么的短暫……
不要再噴李嘉誠了,難道你的財富不是“心安是歸處”嗎?
一個民族的富裕和強大,永遠不可能靠羅賓漢式的英雄通過“劫富濟貧”來實現的。她必須擁有一個尊重契約和私產的良好穩健社會環境,讓她的人民放心致富、敢于投資,不擔心被對方毀約,不害怕被暴力沒收,這是任何民族走向富裕的必備基礎。此常識,既不會因民主或獨裁而異,也不會因西方和東方而非。
時間:
地址:
時間:2025-03-28 14:00
地址:視頻號
時間:2025-05-23 10:00~17:00
地址:廣州澳星出國
時間:2025-05-23 13:30~15:30
地址:恒隆廣場辦公樓1座1910
時間:2025-05-23 14:00~16:00
地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大道西205號尼盛廣場1006室